【郑州seo文践】读《文化苦旅》对余秋雨有感?文化苦旅》是余秋雨的代表作,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,是提起余秋雨时大家几乎第一时间会想到的。其实对余秋雨之前一直有耳闻,大学宿友有一个女孩很喜欢余秋雨的作品,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山居笔记》、《千年一叹》这些都是她的枕边书,但是我自己是一直不太喜欢这种行记散文题材的作品,所以一直没有读。这次借着读书会的机缘,拜读了这部作品,作品的品析谈不上,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但是对于余秋雨其人,我却有了新的认识。
初读
初读《文化苦旅》这本书的时候,只读了寥寥几篇,当时我对余的认识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“有情怀”。
喜欢旅游的人很多,喜欢写散文的人很多,能够写行记的人也很多。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看起来很拉风,大家很羡慕的,能够“说走就走”的人,但是他们写的书不是旅游指南类型的,就是自己的所见所闻,能够涉及到文化层面的还是很少。
但是余秋雨的作品,更多的是从文化层面着力,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,在当时的社会,没有这样的机关部门去做这样的事情,没有人命令他去做这样的事情,也没有人或者机构能够承诺给他什么样的回报,而他就是听从了自己心的指示,他认为自己要这样做,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好,是为了传扬传统文化也好,反正他是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了,然后一直在路上,去了人家天堂的苏杭,也去了荒无人烟的沙漠,看了阳春白雪,也路过了皑皑白骨,品尽人间艰辛,尝遍酸甜苦辣,然后把这些种种滋味烩成了一锅浓浓的怪味粥,让我们也可以尝到它的滋味。
不得不说世人对他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,“文化大师”,确实是他让很多名胜古迹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,而且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,人们对于这些景物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景点,而是承载着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载体,相信读过余秋雨作品的人,再去这些地方的时候,看到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,而能够透过景物去触摸它们的灵魂,和几千年文明对话了。
再读
后来把《文化苦旅》这本书读完了,对余秋雨的认识却更加复杂了,依然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,但是除了情怀之外,又觉得他是一个有点自卑、自夸、想要向世人证明自己、急于让世人了解自己的人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,最开始是看他的自序,说自己的书是外出的浪子,不过还好浪子“一路伤痕斑斑,而身心犹健”,自序中列举了这本“游子”得到的世人的赞赏,这种态度作为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来说,未免显得小气。
而在《黄州突围》篇章中,对于苏东坡的描写,看到朝廷钦差来了,自己想: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?已经犯了罪,还能穿官服吗?苏东坡自己无奈、惶惶的情绪,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,无不是自己的写照。
再合着《天人对话》中自己想象的与余颐贤的对话,“最可笑的假话,总是振振有词。最可耻的诬陷,总是彬彬有礼。最动听的讲述,总是出自小人之口。最纯粹的孤独,总是属于大师之门。”这些文字,不就是这么无奈,却又拼命想让世人知道自己的苦楚与辛酸,想要博得认可与赞扬么?
还有《祭笔》中对于父辈、自己在文革时期所得到不公的对待,也无不让人感觉到他是多么想像世人证明自己,让世人感受到他所经历的苦难,而他又是如何战胜他们,如何把这些苦难也好、磨砺也罢形成文字传给世人,让大家能够重新认识这些文物以及那段历史。
印象当中,文人当如李太白,对酒当歌,对月舞剑,无不畅快。若如余秋雨一般,书中写着自己不关心世人对他的看法,对书所做的不堪的事情,但是又一一列出自己的成绩,所获得“虚名”,其实他是在纠结于世人的看法。可能他也不是急于证明自己,而且在经历了那么多辛苦之后,想得到别人的一个肯定,但是这样却是真的显得无奈而小气了。
历史的使者
文革带给了余秋雨无尽的苦难,也是文革成就了他。我想,有没有这种可能,他觉得是历史的必然让他经历这些,而他就选择成为历史的使者,去向人们展示历史,通过自己的笔触,让世人透过历史看到当时的世界。
所以,是历史的选择也好,自己的选择也好,是真的淡泊名利也好,还是无奈想要认可也好,余秋雨也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,为这条河流添些生机罢了。再伟大再聪慧的人,也只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凡人而已。
于我们而言,读书不仅仅是增长见识,了解这个世界,也应该透过书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,书本的描写永远要比实际看到的美好,而了解一个人却能让我们在茫茫世界里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,体会到更多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