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比梁实秋,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,把知性融入感性,举重若轻,衣袂飘然走过他的《文化苦旅》.” 这是余光中先生《散文的知性与感性》中的一段话。我们看惯了太多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之作,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带给我们的是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,在铺天盖地的文学作品中,如一股罡风劲吹. 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,一种浩然而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,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,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,吸引着我们走进废墟,走进历史 ,走进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,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,重新审视中华文明。
暮色四合,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.静静的夜里,最好莫过于读书了。洗去一天的疲惫与奔波,一袭宽松舒适的睡袍,一杯清香四溢的茶水,慵慵懒懒的斜靠在床头,一盏恬淡柔和的灯下,细细品味秋雨散文,读罢掩卷沉思,顿觉韵味无穷。或感叹、或沉思、或陶醉、或向往、或震撼…..所有的情愫都随着先生的足迹纵横捭阖、跌宕起伏。于是山川草木、亭台楼阁、庙宇轩榭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,散发着文化的魅力。道士塔,莫高窟,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;寂寞宁古塔,风雨天一阁;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.贞节牌坊令人震撼, ,边塞大漠中,留下他道道车辙,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,残垣断壁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,岜沙苗寨原始的树林深处,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。
对我震撼最大,影响最深的是《我本是树》。生也一棵树,死也一棵树,这么朴素的想法和做法,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突破性发言。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。既然灵魂与躯体都与树林山川全然一体了,那又何来生死?又何来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,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”的悲伤与孤独?有这么一段话:“子女和父母只有一世的情缘,来生爱与不爱,都不复再见。”看后顿觉心痛如蚀,如海的母爱,如山的父爱,对儿女无私的奉献,黄昏暮年,有多少爱可以偿还?有多少时间还可以相伴?倘能在岜沙,倘能在苗寨,人即是树,树即是人,死后遗体化作泥土,实实在在滋养着碧绿的生命,没有终点,只有生命在延续。世世代代、祖祖辈辈都聚合在这里。不管尊卑长幼,全都在山头盘根错节的活在一起。这里的家谱总是沾满露水,这里的村史总是环绕着鸟鸣。这是一个何等超然脱俗的世外仙境!岜沙苗寨成我心中的圣地,成为我来世今生都热切向往的地方。
世事变迁,沧海桑田。繁华喧嚣的都市闪耀着明明灭灭的诱惑,掌声鲜花、风光无限却留不住一个苗寨女孩对家乡的思念。初读此文,我也疑惑,但读至下文,我恍然大悟,女孩真正的寂寞是在繁华闹市,因为封闭宁静山村里,歇息着他们祖祖辈辈与树融为一体的灵魂,那里有树林间两棵紧紧拥抱在一起的“证婚树”。是树林的仪式,决定了人生的仪式,所以走的再远,也还会回来。而我们每个漂泊在异乡为生活打拼的游子,有谁不需要一个美如岜沙的精神的故乡?遥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,退色的共产党理论,我不知道,贫瘠的精神世界里,还有什么值得年轻人去信仰,还是这里,是岜沙最为透彻,透彻到了简明。
合上书卷,环顾四周,一棵棵树木被砍伐,一道道山川被破坏,机器轰鸣、火花四溅,专家学者不停的辩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,余秋雨先生在感叹,在这里,树即是自然,自然即是树,何来关系?
人生在世,幸运事常有。幸今能跟随余秋雨的足迹感受历史文化,干渴的土地上汇聚出清畅甘冽的小溪,滋养着我的精神家园。同时也庆幸在物质和精神都贫乏的儿时,能够穷其心思,借阅多种书籍,年轻的心有了一些沉淀,有了一点底蕴。书是精神食粮,读好书,犹如长熬的参汤,慢慢滋养。少时不读书,现在埋进书堆,如饥似渴,如饕餮大餐,饱食而难以吸收。所以个人认为,读书的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培养。有个朋友是大学的老师,别人暑假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,他却利用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名著。当别人家的孩子一次次高举着让人羡慕的成绩单炫耀时,他的孩子因成绩平平而郁郁寡欢。但是,旅游的时候,别的孩子都在兴高采烈的摆着各种姿势拍照,而他的孩子却在默默的凭吊,静静的追溯,他看到一个书籍滋养下健康成长的行者。
我本是树,接受着阳光、春风、雨露,扎根在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沃土,罡风劲吹,大浪淘沙,我们在延续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。